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南开大学余新忠教授做客集贤讲堂

发布时间:2024-11-18点击量:

11月16日上午,庆祝历史学科创建八十周年系列学术讲座暨集贤讲堂第417讲在长安校区文汇楼A段409会议室举行。应学院邀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余新忠教授应邀来访我院并作了题为“从疾病到生命——医史研究的心路历程和范式转移”的学术报告。讲座由于赓哲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余新忠教授梳理了国内外医疗社会史研究的学术史脉络,肯定了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医疗社会史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在史学界,医疗社会史仍是一个小众甚至边缘的研究领域,存在着种种困难和问题。比如,“内外史”之间的壁垒依然森严,对欧美成熟的医学史研究理念、方法的了解和借鉴还十分不足,很多成果“新瓶装旧酒”现象严重,宏大叙事的影响依然强烈,相对独立的“医史”学科建设还遥遥无期等等。因此要让这一研究不断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有新的学术理念、新的研究议题,打通“内外史”之路。

随后余新忠教授介绍了自己从事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心路历程。起初是余新忠教授在读博期间研究明清灾害史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有关疾病记载的文献,引发他的关注,从而切入到明清疾病医疗史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余新忠教授也注意到台湾史学界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兴起关于历史上疾病医疗的研究。通过梳理长期以来、特别是1980年以来,海内外疾病医疗社会史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自己的探索与思考,在2001年和2003年,余新忠教授分别发表了两篇文章,即《关注生命——海峡两岸兴起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和《中国疾病、医疗史探索的过去、现实与可能》。在这两篇文章中,余新忠教授反省了以往研究的限度和困境,进而提出“关注生命”的重要议题。所谓关注生命,就是关注身体。人类的身体,除了其生理性的一面,还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的一面。就历史研究而言,最可行的是对人类身体历史的揭示和阐释但是目前身体史探索也透露出明显的后现代研究方法的印痕。对历史研究来说,从“现代化叙事”到“现代性省思”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模式转换,未来疾病医疗史研究应进一步探究明清以来中医知识的演变和建构。近年来,余新忠教授在《融通内外: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医知识史研究刍议》一文和《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一书中也多次提出“生命史学”“有生命的知识史”等概念,倡导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范式转移。

接着余新忠教授总结了“从社会史,到社会文化史,再到有生命的知识史”的范式演进。社会史研究以其著作《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个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为例,关注社会结构及其关系,是静态的研究,对人的能动性关注很少;社会文化史研究以《晚清的卫生行政与近代身体的形成——以卫生防疫为心》为例,关注身体的文化性,探究在以卫生防疫名义下的身体监控和束缚背后的权力关系和历史选择;生命的知识史的研究范式,余新忠教授在《融通内外: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医知识史研究刍议》一文中提出了其理论框架性构想,他指出“从知识史的路径入手探究医学,不仅可以很好地践行跨学的理念和方法,实现医史研究中内外史之间的融通,而且也非常切合于当代国际医史研究的前沿态势,理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最后,余新忠教授认为“新史学”如何突破,关键在于新理念和新方法的实践,必须不断产生新成果和进行新的资料建设,才能推动这一研究的持续发展,才能使这一研究更好地嘉惠学林和社会。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与余新忠教授围绕“清末民间整理验方和医方是否算知识生产”“医史研究内外史如何融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最后,于赓哲教授为整场报告做总结,并代表全场师生对余新忠教授的到来以及精彩报告表示由衷感谢,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人:蒋馨怡